新闻中心

干细胞“双轨制”:IIT与IND的差异与协同


在我国,干细胞研究和应用采用“药品与技术双轨制”监管模式。这种模式既鼓励企业按照药品研发的高标准进行创新,又为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灵活性。它在保障干细胞行业安全、有序发展的同时,也为干细胞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IIT:医疗机构主导的临床研究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和促进干细胞临床研究。根据该管理办法,干细胞临床研究实行备案管理制度,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Initiated Clinical Trial, IIT)。
 

 

IIT的主要特点如下:

 

研究目的:IIT不以产品上市为目的,而是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开展早期临床探索,用于回答科学问题或验证科学假设

 

责任主体:医疗机构是干细胞制剂和临床研究的责任主体,主要研究者对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规性负责。机构需组建学术和伦理委员会,对研究项目进行立项审查、过程监管,以及对干细胞制剂制备和临床研究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风险管控。

 

监管机构:IIT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监管,需通过医疗机构内部的科学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的双重审核。对于干细胞相关的IIT研究,还需经过生物医药技术协会的审查。

 

经费来源:IIT研究的经费或者由合作药企资助,或者来自研究者的科研课题经费。


 

IND:企业主导的药品注册临床试验


 

2017年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稿)》明确指出细胞治疗类产品可以按药品进行注册上市。此后,《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颁布,进一步明晰了细胞治疗作为药品申报的标准。这意味着干细胞产品需要遵循严格的药品监管要求,开展系统性的药物临床试验(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

 

 

IND的主要特点如下:
 

研究目的:IND以药品上市注册为目的,通过系统性的药物临床试验,确定药物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责任主体:申办者(通常是企业)是临床试验数据质量和可靠性的最终责任人,负责制定、实施和更新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研究者则负责具体的临床试验分工和监督。

 

监管机构:IND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监管,需经过严格的药监局审核批准。

 

经费来源:IND研究的经费由企业承担。


 

IIT与IND的差异与协同


 

IIT和IND在研究目的、责任主体、监管机构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然而,两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补充:

 

IIT的价值:IIT研究虽不能直接用于药物上市,但其数据可作为IND研究的重要补充。例如, 申办方在提交IND申请时,可参考IIT研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以支持药物临床试验的顺利获批(通常在pre-Ind阶段,提交完整的IIT临床研究报告)。

 

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对干细胞监管的不断完善,IIT研究的设计越来越接近注册临床试验,但其灵活性和低成本的优势依然存在。


 

干细胞“双轨制”监管模式为我国干细胞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IIT研究为早期探索提供了灵活性,而IND研究则为药品上市提供了严格保障。两者协同推进,将为干细胞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随着更多干细胞药物的上市,这一模式将继续为我国干细胞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