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九芝堂美科(北京)细胞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06400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美科
九芝堂丨 牡丹江友搏药业 丨 天坛医院丨 哈医大一院丨 美国Stemedica丨
友情链接:
前沿: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干细胞学的迅猛发展,干细胞独特的再生功能及其在干预难治性疾病中的潜力愈发受到关注。近年来,已有许多关于干细胞干预肝损害的研究,特别是在终期肝病的治疗,传统的干预方法几乎没有效果,干细胞在这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传统方法干预肝硬化效果不理想
据统计,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2000万人,其中近25%~30%慢性乙肝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15%肝硬化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5%~20%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肝硬化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其中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最为常见。大多数终期肝病的肝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同时伴有各种高危副反应。传统的肝脏保护疗法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不能逆转。
目前,治疗终期肝硬化的传统方法是肝移植手术。尽管肝移植是干预终期肝硬化的有效方法,但因供者的数量、手术费用等因素而让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寻找简单有效干预终期肝硬化的办法非常有必要。
干细胞为干预肝硬化带来新思路
近年来,干细胞在临床上已有效地干预了多种疑难杂症,更有证据表明干细胞可以有效地干预某些肝脏疾病,其中就包括肝炎和肝硬化等。
目前研究用于干预终期肝硬化的干细胞主要是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免疫调节,分化为肝细胞,促进原位肝细胞再生,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等,从根本上解决肝细胞再生问题,为终期肝硬化的干预提供了新的办法。
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具有干预终期肝硬化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其在损伤部位进行归巢和多向分化,可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并改变其微环境的能力;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的趋化因子在组织损伤部位产生。
干细胞干预肝硬化的四种机制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细胞移植成为干预肝硬化的新途径。干细胞干预肝硬化已经成为一种损伤小、副反应少及效果明显的首选办法。研究发现,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免疫调节、组织修复等功能,干细胞能够修复和替换受损肝细胞或组织,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病痛。
干细胞干预肝硬化的四种机制:
1、多向分化:干细胞在特定细胞微环境下能够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用以补偿损伤肝细胞,使胶原纤维降解与产生达到正常平衡状态,从而逆转肝纤维的进程。
2、免疫抑制:干细胞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固有免疫系统应答,同时还可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CD8+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增殖,升高CD4+Th2淋巴细胞与CD4+Treg细胞比例。通过抑制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减少肝纤维化进程中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释放。
3、旁分泌:实验证明,干细胞可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等营养因子,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IL-10、IL-4、转化生长因子β1、β3、肝生长因子及TNF-a、IFN-γ等。其在释放和减少HSF增生及减少HSF胶原蛋白合成中作用重大。
4、抑制HSC活性:肝星状细胞(HSC,Hepatic stellate cells)是肝脏中细胞外基质的主要产生者。HSC在慢性肝损伤期间被激活,并转变成具有纤维化特性的成肌纤维细胞。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研究已可靠地表明,成肌纤维细胞的药理失活或去除,以及纤维蛋白原因子拮抗剂的使用,导致纤维化的显著减少。人脐带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抑制HSC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显著减少主要促纤维化因子(例如TGF-β1)的产生,并增强抗纤维化细胞因子(例如HGF和IL-S)的产生。
临床证实干细胞干预肝硬化安全有效
目前,干细胞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如中国,瑞士,伊朗,意大利,埃及等。研究结果表明,干细胞可改善重症肝硬化患者的Child评分,Meld评分,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红素和ALT等,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不良反应。
在我国,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在临床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高校和医院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病的疗效进行临床试验探讨。
2019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正式启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临床研究项目,并面向社会招募82名乙肝肝硬化患者免费接受干细胞治疗。根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官网发布的消息,两位受试者已经接受了干细胞治疗,生命体征正常,无过敏症状和排斥反应,也没有焦虑等心理不适表现。
查阅资料发现,除了武汉大学开展的项目外,解放军南京军区上海肝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广东省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等也有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干细胞的独特优势及多样化干预机制,对治疗肝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对干细胞研究深入,对其作用机制不断升级,及干预参数不断优化,应用干细胞干预肝硬化前景广阔。
声明:本文整理自细胞界。